近日,家住新会的陈先生遭遇了跨境兑换诈骗,所幸公安机关及时为他挽回564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据警方通报,受害人陈先生因子女在香港求学,常有兑换港币的需求。他通过中介结识自称香港商人李某,之后对方以“付房子装修款需兑换人民币”为由,提出港币兑换合作。
新会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林警官说:“这名自称来自香港的李老板,声称在本地买房了,买房后需要装修,于是联系装修公司,但他只能以港币结算,没有人民币,所以要求装修公司工作人员找人把这些港币兑换成人民币结算工程款。”
在次日的首次交易中,李某声称需要兑换100万元港币,便向陈先生的香港账户转账,并发送转账截图。陈先生查看账户显示有100万元港币到账,随即按汇率支付相应人民币。此后,双方完成多笔交易,陈先生共转账564万元人民币兑换了“600万元港币”。
案发后,新会区反诈中心收到紧急预警,提示陈先生可能遭遇电信诈骗。林警官说:“公安机关联系事主后,事主查询自己的银行账户发现,其实最初到账的资金是一笔支票入账,该支票其实有24小时核账期,24小时之内,对方已经把支票撤回,事实这笔钱,从头到尾都没有实际入到受害人的账户,后面几笔也是虚假截图,受害者一分钱也没收到。”
新会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行动,成功为陈先生追回了资金。警方特别提醒,在香港地区的银行,“到账”和“入账”是有区别的。支票从到账到入账会有24小时的核账时间。在这24小时内,收款方会收到两条银行短信提醒。第一条短信通知资金已汇入,但这只是显示在账户上的数字,并非实际可使用金额,对方在24小时内可撤销。第二条短信是次日资金到账提醒,这时资金才真正能动用且不可撤销。
与此同时,骗子喜欢选在星期五动手,因为银行周末休息,受害者往往到周一才发觉被骗,这就给犯罪团伙转移赃款争取了时间。警方提醒,兑换外币,市民一定要到正规的金融机构,按照当日的汇率进行兑换,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民间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