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以来,恩平市委、市政府全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为了更好地讲好恩平“百千万工程”的故事,恩平市委宣传部联合各媒体,组织开展“百千万工程”媒体看变化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推介恩平市近年来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服务广大群众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变化。今天推出第九期《圣堂镇:家庭式餐饮点亮夜经济 烟火气里涌动新活力》。
近日,记者探访圣堂镇龙塘村和沿江长堤宵夜街,在烟火气中感受“百千万工程”焕发的文旅融合新活力。圣堂镇独辟蹊径,以家庭式餐饮为关键突破口,深度挖掘本土美食文化,精心构筑“舌尖上的产业链”。如今,全镇已成功孵化数十家家庭式餐饮店,成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庭院咖啡逸香,小院经济焕新彩
在圣堂镇龙塘村,一家名为“八号小院”的庭院咖啡馆正悄然成为圣堂镇的新地标。改造前,这不过是座普通的老宅院,平平无奇的水泥地面,院中绿化盆景恣意疯长,岁月斑驳的旧墙爬满青苔,台阶边角剥落参差。谁能想到,这片闲置庭院,如今会变成年轻人抢着打卡的“八号小院”。店主林佩丹是龙塘村村民,因热爱咖啡文化并敏锐捕捉到当代年轻人对休闲空间的需求,在家人的支持下将自家闲置庭院改造为集咖啡、轻食于一体的休闲空间。
改造前。
改造后。
记者步入小院,绿植与花卉错落有致,与暖色灯光和木质桌椅相映成趣。现磨手工咖啡的馥郁香气与手打柠檬茶的清新气息交织在一起,如同一首悠扬的乐章,让人沉醉其中,忘却尘世喧嚣。林佩丹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土地发展“庭院经济”,既增添了文化风味,又扮靓了周边环境,将“小庭院”建成增收“经济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通过户外活动、野餐等方式放松心情,我希望这里能成为大家‘家门口’的放松角落。”林佩丹对记者说。
沿江长堤喧嚣,夜市烟火韵绵长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圣堂镇的沿江长堤瞬间摇身一变,成为热闹非凡的“夜经济主场”。一辆辆私家车有序停放,后备厢秒变“迷你厨房”,手打柠檬茶的清新香气随风飘散,撩拨着人们的味蕾。摊主们忙碌的身影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市井画卷。
梁女士早在2年前便在长堤边支起小摊售卖手打柠檬茶。她回忆道,改造前的长堤,沙土路面坑洼交错,雨后积成深浅水洼;稀疏的路灯,使得长堤的夜晚显得异常昏暗;既无规范停车位,也没固定经营区,摊主们随意支起铁皮棚,挤在杂草丛生的堤岸旁。然而近年来,政府大力扶持夜市经济,不仅完善了路灯照明、增设了整齐的停车位,还全面优化了周边环境卫生。如今的长堤焕然一新,客流量大幅增加,梁女士的生意也愈发红火。
改造前。
改造后。
“我两年前就在这里摆摊,那时候路没那么好走,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改善了路灯、停车位,还帮我们宣传夜市品牌,客流量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也更加稳定,真的特别好。”梁女士笑着说。
糖水店藏温情,传统美食韵悠扬
嫦姑糖水店,承载着圣堂人儿时舌尖上的珍贵记忆。记者见到店主嫦姑时,她正熟练地制作着恩平特色肠粉、芋头糍以及角仔,手法娴熟,一气呵成。嫦姑经营糖水店已有20多年,最初她只是推着小推车,在长堤边摆起一个简陋摊位。多年来,她凭借对美食的执着与热爱,不断打磨手艺,积累口碑,终于从街边小摊发展成为如今颇具规模的门店。
多年来,嫦姑始终坚守品质,她家的特色糖水、恩平角仔、芋头糍等传统小吃,口感地道、风味独特,不仅完美保留了传统味道,还巧妙融入了创新元素,深受食客喜爱。如今,店铺每天门庭若市,人气爆棚。这份成功,除了源于对品质的坚持,更离不开嫦姑对家乡美食的深厚情怀。
“我已经做了20多年,以前在长堤边摆摊,现在就搬来这边了。我们店主打的就是糖水,店里的特色芋头糍和粘米角很受欢迎,本地人和外来游客,很多人都过来吃的。”嫦姑自豪地说。
文旅融合蝶变,多元发展谱华章
圣堂镇的夜经济远不止于餐饮。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镇政府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全面完成主干道路灯安装工程,增设停车位,并依托碧道建设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打造“红色景点 + 果场农庄 + 宵夜街”的文旅融合模式。
东圣碧道沿线的火龙果农场与夜市紧密联动,游客白天可以在果园体验采摘的乐趣,夜晚则能在长堤品尝美味佳肴,形成了“日游碧道、夜品美食”的完美闭环体验。
近年来,圣堂镇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资源的活化利用。通过将闲置房屋、土地租赁给企业或个人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更激活了乡村经济活力。
圣堂镇的夜经济,既点亮了城市的夜晚,更照亮了乡村振兴的道路。从家庭厨房到文旅地标,从烟火小摊到产业集群,这里正以“小切口”撬动“大发展”。
来源:恩平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史文通、余翠莹
责任编辑:吴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