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近年来,江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开展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大力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侨都乡村大地上处处焕发新气象,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坚实保障。
价值引领是乡风文明的根基。近年来,江门立足乡土实际,推出碉楼下的党课、榕树下的党课等“七彩流动课堂”,“碉楼下的党课”项目获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同时,在全省创新打造“理论+艺术+志愿服务”的“艺术党课”宣讲模式,“音乐党课”点单火爆、广受好评,被中国文联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如今,全市已组建起近3000人的百姓宣讲队伍,持续推动党的声音根植广袤乡土、传入千家万户。
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副主任陈晚翠介绍说:“我们这支队伍带着为‘百千万工程’量身定做的音乐党课,把群众通俗易懂的宣讲送到村镇。希望用深入人心的理论宣讲,让大家更加支持‘头号工程’。”
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在全市1056个行政村实现村规民约修订全覆盖的基础上,江门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全市865个村探索推行文明积分管理模式,以“小积分”撬动乡村治理“大文明”。家训家风传承方面,持续擦亮“启超文化的诞生地”城市名片,成立梁启超家教家风家长学校和讲师团,开展活动106场,受众约2.4万人次,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获评首批“广东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
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俊颖介绍说:“茶坑村将梁启超先生乡治文化内涵与当代基层治理、文明乡风建设相结合,打造了启超学堂、启超家风大讲堂、无负今日文明讲堂等品牌活动,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让启超文化通过活灵活现的形式传递到群众心中。”
近年来,江门深入推进文明实践活动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全市873个文明单位与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去年开展共建活动超1500场;实施省内首创的“文艺结对”新机制,推动各级文艺家协会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挂点联系,将文艺志愿服务送到最基层、走进群众心。针对乡村“趁墟”的传统习俗,江门因地制宜推出文明集市、圩日、夜市,让传统文化、乡土风情与现代潮流碰撞出新火花。
开平市塘口镇在传统节日组织的文明墟日活动,每次吸引近万名村民游客纷至沓来。游客余女士说:“塘口变化很大,我特意回来逛一逛,参与一下活动。”
江门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张炜烨说:“演出融入地域文化特色,通过浪漫的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观众在体验传统节日氛围之余,进一步弘扬文明新风尚。”
与此同时,江门全力推进乡村文化空间营造,将农家书屋、图书馆分馆、乡村学校少年宫、文化祠堂、乡村礼堂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融起来”“活起来”,把部分农家书屋与旅游景点、乡村民宿创新结合,打造时尚“出圈”的“无负今日”书房111座。位于开平市塘口镇的先锋天下粮仓书店,通过“精神食粮”重新展现昔日粮仓风采,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地域特色、人文理念、创意内涵的精神文化场所,成功上榜“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开业以来,书店人气居高不下,辐射带动当地文旅发展遍地开花、消费火热。
读者蔡先生说:“粮仓活化做得很有特色,我第一次进来这里,看到很多书籍,品种很齐全,了解到很多民风民俗知识。”
开平市文旅创业孵化基地进驻项目负责人劳佩慈说:“我觉得这里的文创氛围很好,进驻了很多企业,开平的本土元素很丰富。我们想在这里开发文创产品,通过文创产品孵化,提高乡村农民文明素质和乡风。”
(记者:甄晓晴 编辑:丁飞 二审:黄娟 三审:张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