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沙堆粉条:舌尖上的“乡愁符号”
来源:江门台
在新会沙堆有一种“沙堆粉条”,历经百年传承,满载着当地人的味蕾记忆,近期不少返到沙堆祭祖的外地乡亲,也都会专程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沙堆粉条,感受温暖的乡愁。
在新会沙堆有一种“沙堆粉条”,历经百年传承,满载着当地人的味蕾记忆,近期不少返到沙堆祭祖的外地乡亲,也都会专程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沙堆粉条,感受温暖的乡愁。
沙堆粉条的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民国之初,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2023年6月,沙堆粉条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
新会沙堆粉条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曾艺超说:“沙堆粉条的主要原材料是蕉芋(本地俗称'竹芋')和番薯,打成粉,加番薯粉主要是起到一个辅助,改善口感。”
曾艺超介绍,沙堆粉条制作除了原材料考究,制作工艺也较为复杂,需经过打粉、制粉浆、蒸煮、晒皮、折叠、剪粉等多项工序。晒干的粉条经清水泡发后,搭配海货和蔬菜,在高汤中烹煮,鲜味十足。
新会沙堆乡亲廖女士说:“韧中带爽口,吃起来很好吃,平时我们沙堆人过节过年都会吃这个粉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