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全会强调,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谱写江门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全会报告在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奋战“百千万工程”、推动海洋强市建设等十个方面都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目标。当前,江门全市上下正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改革开放要活力、要动力,携手港澳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全力推动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全会报告提出,聚焦“一点两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我们要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纵深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江门力量。当前,江门正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主动拓展与港澳合作深度广度,紧密对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高水平谋划建设国际级重大发展平台,奋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
全会报告提出,携手港澳在广海湾经济区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打造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江门将加强与香港特区政府合作,共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全面加强与澳门特区政府合作,打造大湾区“一程多站”精品文旅线路,为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注入新动能。
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校长刘建德说:“我们高科院与江门在不同的专业都能好好对接,例如中医药、食品安全、智能生产还有数码科技等,所以我觉得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有很多合作的空间。未来,我们能在这里共建一个教育中心、科技中心,由香港和江门一起合作。”
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大湾区办主任胡其波说:“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广海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银湖湾深江经济合作区规划建设,推动与香港绿色经济、产业平台合作。加快深江、珠肇高铁建设,谋划深江高铁南延线,尽快开行直达香港高铁。推动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随着深江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江门候机楼等有序成立运营、加快建设,深圳、江门两地的合作也打开了新局面。江门将依托大型产业集聚区和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推动两地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的跨市战略组合布局,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取得新突破。
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全力推动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走在全国前列。作为一个拥有530多万五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城市,江门具备爱国情怀、经济实力雄厚、智力资源丰富、商业人脉广泛的特点。近年来,通过全国首个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和全国首个便利华侨华人投资税收服务平台的创建,江门侨乡的科技创新经贸合作功能进一步提升,吸引了更多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居民来江门投资兴业。
2022年底,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正式启用,这意味着在江或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国际化仲裁服务。今年以来,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受理了68宗案件,涉案标的将近13.7亿元。接下来,江门仍需加快提升侨都对华侨华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功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江门市委副秘书长、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江门仲裁委员会)主任黄郭勇说:“我们在案件管理方面得到越来越多来自江门包括珠江西岸的当事人的信任和选择。然后我们在各县(市、区)建立了国际仲裁的联络服务站,跟企业园区建立了很密切的沟通和服务,也给企业提供‘最后一公里’的深入服务。”
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江门仍要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扩大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赢得发展新主动。一年多来,江门有章有法推动全市“一盘棋”发展产业集群、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以“一网融合”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多措并举系统强化基础教育以及国资国企、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领域真改实改,一批改革成果走在全省前列。
在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中,改革激发的动力是基础性、全局性、牵引性的动力,是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的根本动力。当前,江门仍需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聚焦制造业当家、优化营商环境等领域痛点难点堵点推进“集成式”改革,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