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目前保留着为数众多的革命先辈故居、革命事迹旧址等红色印迹,其中又有不少地处乡村。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当地不少乡村利用保护活化红色印迹的契机,带动了乡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谢创故居成为当地乡村一景
把“红色”融入家乡风貌
在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下沙村,革命先辈林锵云的故居就坐落于此。故居地方不大,只有三四十平方米,连洗漱间、厕所都没有。
在同乡讲解员林锡庆口中,林锵云是个大英雄,曾担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员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副政委,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他又是个纯粹的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身居高位,生活却仍保持简朴,从不花公家1分钱,家乡故居从未提过修缮。林锡庆赞叹道:“他是共产党员的典范,值得大家学习!”
记者了解到,2015年起,当地开始保护活化林锵云故居,在故居外增设林锵云图片展馆。而在最近几年,为了传承和弘扬林锵云故居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文化名片,当地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美丽廊道”“厕所革命”、爱国卫生运动等搞好农村环境的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如今走进下沙村,村口池塘干净清澈,巷道宽阔,有关林锵云抗日事迹的公益墙绘随处可见。
而在革命烈士林基路的故乡江门台山市都斛镇大纲村,林基路纪念馆、林基路纪念公园、林基路故居等红色印迹也融进了当地的乡村风貌之中。
当地讲解员黄丽滢介绍,1938年2月,林基路受中共中央委派,到新疆工作,做了大量工作,深受人民爱戴。后与陈潭秋、毛泽民一起,惨遭反动军阀盛世才杀害。“至今他都是家乡人民的骄傲!”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大纲村先后完成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并投入近500万元利用“大纲礼堂”建设林基路红色教育基地党员培训阵地、修建荷塘栈道和进行大纲村外立面改造,整合大纲学校原校舍资源,加快配套设施完善,打造一座集“党建类、农业类、群团类”等“套餐式”培训课程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党校。
用“红色”涵养精神文明
保护与活化红色印迹,带来的不仅是乡村面貌的改观,连当地的精神文明水平也更上了一个台阶。
中共四邑地委、中共五邑地委驻地旧址位于江门市江海区江南街道滘头片区顺天里144号,附近是一片城中村区域。位于深巷之中的旧址,曾是我党我军卓越的“红管家”叶季壮工作过的地方。
记者了解到,当地在保护和活化旧址的过程中,还在旧址不远处打造了党建文化广场。其中的江海英贤楷模展示区展示了多名江海区革命英雄人物,如广东工人运动领袖张瑞成、爱国开明绅士陈照薇、抗日英雄陈冠时、抗日巾帼英雄陈笑影、孤胆英雄陈德生等。
如今,广场成为了当地居民每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不少老人家带着小孩在玩耍的同时,也会向他们讲述这些革命英雄的故事。当地社区干部说,自从有了这些宣传,大家更加了解当地的红色历史,孩子们也有了更鲜活的学习榜样。
利用红色印迹传承红色文化与红色历史,是江门当地乡村建设的一大特色。除了顺天里144号旧址外,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创立人之一谢创的故居,也成了当地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2018年,我们将故居委托给塘口镇管理,希望能让更多人走进这里参观学习。”谢创的儿子谢军威说。记者了解到,2018年年初开始,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党委逐步推进谢创故居修复工程,凭借谢创故居革命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塘口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将谢创故居打造成为党史教育基地、红色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当地党员政治学习有中心、群众革命文化宣传有窗口、农村思想政治建设有平台。